1.锈腐病:病原菌是真菌中一种半知菌。全年都能发生,6~7月为发病盛期。从幼苗到成熟期植株均能染病。主要侵害根、芦头及越冬芽,病部呈黄褐色干腐。根及芦头被害后,病斑初为黄褐色,逐渐扩大向内部组织蔓延,病部出现松软的小颗粒状物,从而使表皮破裂,刮去腐烂物质后,呈现凹斑痕,病部与健康组织有明显界线,但细菌常从病部伤口侵入,加速烂根,最后使参根或芦头全部烂掉。根及芦头染病后,地上部最初无变化,后期在叶片上出现红色或黄褐色病斑,最后全叶变红色,凋萎死亡。越冬芽受害后,变黄褐色,往往在地下腐烂,不能抽茎生长。土壤粘重,含水量大,通气不良时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严格挑选无病参苗,参地要充分耕翻,松土、上帘,防止土壤湿度过大;发病严重时,秋季挖起参株,用1∶1∶100倍波尔多液或65%可湿性代森锌100倍液浸根勿浸芽苞10分钟,另栽于无病地。
2.菌核病:病原是真菌中一种子囊菌。此菌5~6月发生,秋后亦有蔓延。主要侵害四年生以上参根,芽苞、芦头亦可被害。根部发病初期外观无异常,但内部组织松软,指压易碎,后逐渐呈灰黑色软腐,被害部分长出白色菌丝,后期参根只剩皮和纤维组织,最后根皮内形成黑色鼠粪状菌核,致使根烂掉。病株地上茎叶前期略呈皱缩,后期枯萎死亡。春秋两季温度低,湿度大及土壤透气不良时,易发生蔓延。
防治方法:注意对参地早春排水,防止参畦湿度过大;早期发现病株,带土挖出,病穴用5%石灰乳消毒,再换入无病土;发病严重地块,挖出参根加工商品或消毒后另选地栽植。
3.猝倒病:.病原菌是真菌中一种藻状菌。常与立枯病同时发生,其特征是病菌自土表处,向上下两边蔓延,病部如开水烫过,呈暗褐色软腐,并收缩变软,苗猝倒而死。在坏死植物表面和其周围土壤上,常出现一层灰白色的菌丝体。在气候潮湿,植物过密,通风不良的条件下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播种前每亩用3kg50%多菌灵处理土壤;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1000倍液浇灌病区,深约4~5cm,浇灌后,参叶用清水淋洗;发现病株立即清除烧毁,病穴用5%石灰乳等消毒处理;加强田间管理,保持苗床通风,避免土壤湿度过大。
4.炭疽病:病原是真菌中一种半知菌。6~7月间发生,主要侵害叶片,茎、果实、种子也能感染。叶上病斑,初为黄色,逐渐扩大后成褐色,边缘清楚。中间呈灰褐色并有同心轮纹,上生黑色小点,后期易破碎成空洞。在气候潮湿时,病害迅速蔓延。
防治方法:选用无病种子或播前用1%甲醛溶液浸种10分钟,随后用清水洗净;架好参棚,防止过分漏雨和强光照射。发现病叶及时摘除烧毁,展叶后用1∶1∶120波尔多液、65%可湿性代森锌400倍液,5%田安水剂500倍液等喷雾,每隔7~10天喷1次。
5.人参红皮病:亦称“水锈病”,参农俗叫“小红孩”,是目前人参,西洋参,栽培中发生较为普遍并且日趋严重的病害,轻者为10-30%,重者可达80-100%,严重危及人参西洋参,的产量和质量。人参红皮病的表现特征是参根表皮呈现不同程度的红褐色并伴有腐烂,人参地上部出现萎蔫,也有的人参植株地上部不出现黄萎现象,只是受害的根部表面呈现不同程度的红褐色,常有裂纹,单从地上部难以判断有无红皮病发生。
防治方法:及早整地和用隔年土栽参当年秋季栽参用地应于早春进行翻耕或刨地,经较长的时间风吹日晒雨淋达到熟化,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增强通气性,使二价铁离子氧化成三价铁离子,减少红皮病的发病机率。应大力提倡推广用隔年土栽参,尤其是农田栽,必须休闲1-2年。用隔年土栽参,是隔年经过两个伏天,可使土壤充分熟化,又能使土壤中的铁、锰离子氧化,排除发生红皮病的因素。应用多元素土壤调节剂,人工优化微生物的生态系统,实施生物修复工程,进而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沃土安”施入土壤后能促使二价铁、锰离子尽快氧化,消除隐。
6.人参日灼病:为生理性病害。人参为喜弱光植物。叶片上气孔数目在相同面积上比大田作物少几倍。光照过强时,气孔闭锁,蒸腾作用降低,时片上温度过高,超过自身忍耐能力,叶绿素受到破坏。进而使叶肉组织失水,焦枯。阳光直射是日灼病发生的直接原因。发病条件 参龄越小,日灼病越易发生。生育前期,叶片幼嫩,亦易发生。高温、干燥的气候条件会加重为害程度。
防治方法:1.调整好参棚内的光照,参棚前后檐长度要合适,棚顶遮荫要适度。2.夏季温度高,光照强,可在参棚前后挂帘。
摘自康美中医药网
nongfenxiang52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