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又称甘薯、番薯、山芋.由于地区不同,人们对它的称呼也不同,山东人称其为地瓜,四川人称其为红苕,北京人称其为白薯,福建人称其为红薯.它的故乡是南美洲,16世纪末传入我国.如今,除青藏高原地区外,我国大江南北皆有其踪迹.红薯品种颇多,形状有纺锤、圆筒、椭圆、球形之分;皮色有白、淡黄、黄、红、紫红之别;肉色有黄、杏黄、紫红诸种.
红薯营养十分丰富,是我国人民喜爱的粮菜兼用的天然滋补食品.红薯中含有多种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每500克红薯约可产热能635千卡,含蛋白质11.5克、糖14.5克、脂肪1克、磷100毫克、钙90毫克、铁2克,胡萝卜素0.5毫克,另含有维生素B1、B2、C与尼克酸、亚油酸等.其中维生素B1、B2的含量分别比大米高6倍和3倍.特别是红薯含有丰富的赖氨酸,而大米、面粉恰恰缺乏赖氨酸.此外,红薯与米面混吃,还可发挥蛋白质的互补作用,提高其营养价值.
更有趣的是,清朝乾隆年间,某天,乾隆皇帝在御厨房闻到一股特殊的香味.他好奇地循香寻去,原来是一个小太监在吃烤红薯.乾隆皇帝要了一块,竟吃出滋味来,下令让御厨以后经常为他烤红薯吃.乾隆皇帝吃了一段时间的红薯后,惊奇地发现,他那让太医束手无策的老年性便秘,竟不治而愈了,不仅如此,还胃口大开了.
红薯不仅是甜香益寿食品,还是一种祛病的良药.《本草纲目拾遗》说,红薯能补中、和血、暖胃、肥五脏.《金薯传习录》说它有6种药用价值:治痢疾和泻泄;治酒积和热泻;治湿热和黄疸;治遗精和白浊;治血虚和月经失调;治小儿疳积.《陆川本草》说,红薯能生津止渴,治热病口渴.
红薯含有大量不易被消化酶破坏的纤维素和果胶,能刺激消化液分泌及肠胃蠕动,从而起到通便作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红薯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的功效.“红薯蒸、切、晒、收,充作粮食,称做薯粮,使人长寿少疾.”又有医书说红薯“功同山药,久食益人,为长寿之食”.民间常将红薯与粳米煮稀粥加白糖,用来治疗维生素A缺乏所致的夜盲症、大便带血、便秘、湿热、黄疸、血虚、月经不调等病症.
近年,日本人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红薯热”,男女老少都以大吃特吃形形色色的红薯食品(如烤红薯、红薯酱、红薯酒等)为乐.其原因是,日本科学家已发现,红薯具有多种特殊的“药用价值”.更令人感兴趣的是:美国一位生物学家发现,红薯中含有“脱氢异雄固醇”,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
有人说,吃红薯会使人发胖.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实际上红薯不仅不会使人发胖,而且还是一种理想的减肥食品.它的含热量非常低,比一般米饭低得多,所以吃了之后不必担心会发胖,反而可起到减肥作用.红薯中还含有一种类似雌性激素的物质,对保护人体皮肤,延缓衰老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国外许多女性把红薯当作驻颜美容食品.
红薯生食脆甜,可代替水果;熟食甘软,吃在嘴里,甜在心头.它既可作主食,又可当蔬菜.蒸、煮、煎、炸,吃法众多,一经巧手烹饪,也能成为席上佳肴,如四川的红苕泥,黄红油亮,甜香可口;陕西的醋熘红苕丝,酸辣脆嫩,风味别致.此外,福建的“荔香薯片”、湖北的“桂花红薯饼”等,皆为名闻遐迩的地方风味.红薯配以佐料冰糖和蜂蜜用小火焖煮,可制成色泽桔红、入口软中带韧的“蜜汁红薯”,更具红薯的风味特色.红薯蒸熟捣烂碾成泥与面粉掺合后,可作各类糕、包、饺、面条等.干制成粉,加蛋类可制蛋糕、布丁等点心.红薯酿酒、制果脯、粉丝等,亦饶有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