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马铃薯常见病害防治
1 晚疫病防治
1.1 发病特点
发病条件在低温高湿环境。 高湿凉爽的气候条件,最适温度19~23℃;相对湿度90%以上。此病是一种典型的流行性病害,气候条件对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昼夜温差大、凉爽、多雨、湿度大有利于发病。
1.2 发病症状
马铃薯晚疫病可危害马铃薯叶片、叶柄、茎和块径。在叶片上,从叶尖或叶缘开始产生水渍状褐绿斑点,空气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甚至扩展达整个叶片,并可沿叶脉侵入叶柄及茎部,形成褐色病斑,病斑边缘界限不明显。在暗褐色病斑边缘长出一圈白色霉层,叶片背面最为明显。发病严重时,叶片萎焉下垂,全株变黑呈湿腐状。薯块受害时,形成淡褐色不规则的小斑点,稍凹陷,病斑下面的薯肉变褐坏死,最后病薯腐烂。
1.3 防治方法
1.3.1 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脱毒品种,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控制晚疫病的蔓延。
1.3.2 药剂防治。在发病前进行喷药防治效果比较好,作预防性喷药时,第一次应在马铃薯封垄之前,以后每隔2~3周喷一次。发病后,每隔5~7天喷药1次,连喷2~3次。药剂可选用安克锰锌、甲霜灵猛锌、百菌清等,药剂要交替使用以减少抗药性。在中心病株出现后,或现蕾期至开花期,每亩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200~250g的灌根。
2 早疫病
2.1 发病特点
一般早疫病多发生在马铃薯生长中后期的块茎开始膨大时。在6~27℃、相对湿度>70%下最易发病,特别是干燥天气和湿润天气交替出现期间,早疫病发生和流行最迅速。
2.2 发病症状
在叶片上产生近圆形褐色至深褐色病斑,上面有黑色同心轮纹和少量黑霉,病斑外面有黄色晕圈;茎部病斑同叶部病斑基本相似,但呈长圆形或梭形;薯块形成暗褐色圆形病斑或不规则形病斑,稍凹陷,病斑下面组织干腐变褐。
2.3 防治方法
在早疫病发生时,使用硫酸铜1000倍液或40%多菌灵800倍液或50%肟菌酯水分散性粒剂4000倍液。隔7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3次,药剂可交替使用。
3 青枯病防治
3.1 发病特点
病菌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30~37摄氏度,是一种要求高温的细菌,对湿度的要求也较高。该菌主要随病残体留在田间或马铃薯块上越冬。
3.2 发病症状
一般幼苗期较少显症,多在现蕾开花后表现急性显症,染病植株比健株稍矮缩,叶色较浅,在晴天的午间一般是上部个别小叶或复叶出现萎蔫,晚间及清晨尚可恢复,以后逐渐加重,致全株叶片萎垂不能再恢复,全株茎叶萎蔫死亡,但仍保持青绿颜色,叶片亦不脱落,随后叶脉逐渐变褐,茎部亦出现褐色条纹。病株所结薯块如染病轻,外表无明显症状,染病重的脐部变灰褐色湿润状,切开病薯,维管束环变褐,稍挤压亦溢出污白色细菌脓液,严重的块茎外皮龟裂,髓部软腐溃烂。
3.3 防治方法
在发病初期用硫酸链霉素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或25%络氨铜水剂5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400~5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4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灌根,每株灌兑好的药液250克,隔10天1次,连续灌2~3次。
4 病毒病
4.1 发病特点
高温是病毒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条件。病害发生的轻重与种薯带毒率关系密切。在田间有带毒植株情况下,蚜虫发生的迟早和数量与病毒病的发生和流行轻重成正相关。
4.2 发病症状
常见的马铃薯病毒病有3种类型。花叶型,叶面叶绿素分布不均,呈浓绿淡绿相间或黄绿相间斑驳花叶,严重时叶片皱缩,全株矮化,有时伴有叶脉透明。坏死型,叶、叶脉、叶柄及枝条、茎部都可出现褐色坏死斑,病斑发展连接成坏死条斑,严重时全叶枯死或萎蔫脱落。卷叶型,叶片沿主脉或自边缘向内翻转,变硬、革质化,严重时每张小叶呈筒状。此外还有复合侵染,引致马铃薯发生条斑坏死。
4.3 防治方法
4.3.1 农业防治:留种田远离茄科菜地;及早拔除病株;实行精耕细作,高垄栽培,及时培土;避免偏施过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注意中耕除草;控水,严防大水漫灌。
4.3.2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抗毒丰(0.5%菇类蛋白多糖水剂)300倍液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5%植病灵K号乳剂1000倍液、1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