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分享

苎麻常见病害的防治

作物病害 . 提交人:Harvey
  • 2016.12.30
  • 3206次阅读
--真菌性病害--
苎麻白纹羽病
苎麻白纹羽病是苎麻主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各麻区均有发生,以滨湖地区老麻园发生较重。发病麻株生长矮小,地下部腐烂,严重者导致败蔸和缺蔸,产量损失高达 50% 以上。该病原菌除为害苎麻外,还为害苹果、梨、无花果、桃、李、茶、桑、甘蔗、榉、栎、松、杉、花枸、甘薯、花生、马铃薯、胡萝卜等植物。
一、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麻蔸,发病初期在麻蔸近地面处缠绕着白色棉絮状菌丝,以后逐渐侵入地下根茎内,使皮层发黑,肉质变红,呈糠心状腐烂。被害麻株生长衰弱,分株减少,叶色异常,严重时枯死。
1、 病原病原菌为褐座坚壳菌 Rosellinia necatrix ( Hart. ) Berl,属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球壳目。可形成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在腐朽组织上还可以形成黑色、近圆形的菌核。子囊壳黑色,近球形,内生圆筒形子囊。子囊内含 8 个梭形子囊孢子,子囊孢子褐色、单胞。分生孢子梗束生,淡褐色,其上着生卵形、单胞的分生孢子。菌丝发育最高温度 35℃,最低温度 11. 5℃,最适温度 25℃。
2、发病规律病原菌以菌丝体在麻蔸和土中残株上越冬,随土壤和病蔸传播。该菌属兼性寄生菌,一般影
响麻株生长的因素均有利于本病的发生,如土质粘重,土层薄,团粒结构差,土壤板结,地势低洼,基肥不足,施用未腐熟有机肥,地下害虫和根腐线虫病危害严重及杂草多的麻地发病较重。
二、防治措施
1)         选择无病健壮麻蔸作种根。严格剔除病根、虫伤根,进行种根消毒。用 20 % 石灰水浸 1 h 或用稀释 100 倍的硫酸铜液或 2 % 福尔马林浸种 10 min。
2)         栽培管理: 施足基肥,合理浇水,及时防治地下害虫。
3)         病土处理: 50 % 异菌脲( 速克灵) 可湿性粉剂 7. 5 kg/hm2 兑水 7 500 kg 淋蔸。
4)         发病初期( 病蔸率 2 % ~ 3 % ) 用 2 % 福尔马林淋蔸,挖掉重病株并烧毁,撒石灰消毒病穴。病区四周可开隔离沟 0. 5 m ~ 1 m,避免病菌蔓延。
苎麻褐斑病
苎麻褐斑病在我国各主要麻区均有发生,对纤维品质和产量影响较大,该病病原只为害苎麻。
一、症状
主要危害叶、茎。感病叶片正面产生淡绿色斑点,以后扩展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褐色病斑,具不明显的同心轮纹,中央灰褐色,周围黑灰褐色,病斑直径 2 mm ~ 40 mm,与健全组织分界明显。病叶背面灰褐色,叶脉暗褐色,凹陷,病组织破裂穿孔。后期引起病叶发黄,干枯脱落。茎秆感病,产生纺锤形或纵条状浅褐色病斑,后变黑灰褐色,稍凹陷。
1、病原病原菌为苎麻壳二孢 Ascochyta boehmeriae Woronich,属半知菌亚门,球壳孢目。分生孢子器近球形或扁球形,黑褐色,具孔口,大小为 80 ~120μm。分生孢子卵圆形,无色,有 1 横隔。
2、发病规律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被害叶、茎上越冬。在苎麻生长期间,从分生孢子器溢出的分生孢子通过雨水、昆虫等进行传播,多雨天气有利于本病的发生。
二、 防治措施
1)         选用抗病高产品种。如: 华苎 4 号和中苎一号。
2)         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菌源。
3)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 病情指数 8 ~ 10) 喷药防治,常用药剂: 65 % 代森锌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或 45 % 咪鲜胺( 施保克) 水乳剂 1 500 ~ 2 000 倍液,或 10 % 苯醚甲环唑可分散粒剂 1 500 倍液,或 50 % 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1 000 倍液,或 25 % 丙环唑乳油 1 500 ~ 2 000 倍液 600 kg~ 900 kg/hm2 喷雾。

苎麻炭疽病
苎麻炭疽病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省麻区均有发生,仅为害苎麻。严重时引起种子繁殖的幼苗成片倒伏死亡。成株感病后茎秆病斑累累,病部纤维变色易断,病叶发黄早落,对苎麻产量及质量影响极大。发生严重的麻园,大风雨后常引起茎折和烂杆,产量损失 10% 以上。
一、症状
叶上产生圆形( 少数椭圆形) 病斑,周围褐色,中间灰色,大小 1 mm ~ 3 mm。一片叶上的病斑可达数十个。叶柄和茎上的病斑纺缍形,边缘褐色,中间灰色,下陷。茎部病斑可深入至韧皮部,使纤维呈红褐色斑点,漂白时病部不能完全脱色。
1、病原炭疽病病原菌为苎麻炭疽病菌 Colletotrichum boehmeriae Sawada,属半知菌亚门,黑盘孢目,黑盘孢科。分生孢子盘暗褐色,盘周着生数根黑褐色刚毛,2 ~ 4 个隔,基部膨大,顶端尖细,直或微弯。分生孢子长椭圆形,单胞无色。
2、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组织中越冬,种子也可带菌,成为翌年初次侵染来源。在苎麻生长期间,
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可借风雨、昆虫等进行传播,高温多雨、偏施氮肥、密度过大以及低洼积水的麻地均有利本病的发生。
二、防治措施
1)         种植抗病品种。选用中苎一号、华苎四号等抗病品种
2)         选择排水良好的地块栽麻,开好排水沟。及时清除田间病残组织。
3)         发病初期( 病情指数 8 ~ 10) 用 45 % 咪鲜胺水乳剂( 施保克) 1 500 ~ 2 000 倍液,或 10 % 苯醚甲环唑可分散粒剂 1 500 倍液,或 50 % 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1 000 倍液,或 25 % 丙环唑乳油 1 500 ~ 2 000 倍液,1∶ 1∶ 200 倍波尔多液,喷药液 600 kg ~ 900 kg/hm2,多雨天气隔 7 d 再喷一次。

苎麻角斑病
苎麻角斑病在长江流域以南麻区零星发生。美国佛罗里达州麻区也发现该病为害。染病苎麻叶片光合作用减弱,严重者干枯脱落,影响麻株的正常生长。该病原只为害苎麻。
一、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常从麻株下部开始发病,后逐渐向上蔓延。感病叶片初为圆形或不规则形小斑点,后逐渐扩大,受叶脉限制成为多角形、大小 2 mm ~ 3 mm 的深褐色病斑。
1、病原苎麻角斑病病原菌为苎麻尾孢 Cercospora boehmeriae Peck,属半知菌亚门,丛梗孢目。病菌分生孢子梗暗褐色,丛生,1 -3 个隔,分生孢子鞭形,2 -4 个隔,无色,基部钝圆,先端略尖。
2、 发病规律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在病叶中越冬,成为翌年初次侵染来源。在苎麻生长期间,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进行多次再侵染。高温多雨有利于本病的发生。
二、防治措施
1)         选择排水良好的地块栽麻,增施磷钾肥,及时清除田间病残组织。
2)         发病初期( 病情指数 8 ~ 10) 用 45 % 咪鲜胺水乳剂 1 500 倍液,或 10 % 苯醚甲环唑可分散粒剂 1 500 倍液,或 50 % 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1 000 倍液,或 25 % 丙环唑乳油 1 500 ~ 2 000 倍液,喷药液量为 600 kg ~ 900 kg/hm2。
苎麻疫霉病
苎麻疫霉病为害苎麻叶片,在我国各麻产区均有发生。常造成叶片腐烂早落,对产量和纤维支数影响较大,病株一般减产 20% -28% ,纤维支数下降 4% -13% 。人工接种可以为害棉花和蚕豆。
一、症状
感染苎麻疫霉病的叶片首先在叶片的边缘产生褐色病斑,病斑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黑色,中间灰白色,病部与健部的交界处呈黄色块状坏死,病斑背面灰紫色,叶脉褐色,可扩大至整个叶片。疫霉病以苗期发生较多,受害苎麻叶片腐烂、脱落、早衰,对幼株生长影响较大。
1、病原苎麻疫霉病病原菌为苎麻疫霉菌 Phytophthora boehrneriae Saw,属鞭毛菌亚门,霜霉目。孢囊梗
无色细长,单轴分枝,顶生无色卵形有乳状突起的孢子囊。
2、发病规律疫霉病病菌以卵孢子和厚垣孢子在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次年初次侵染源。孢子囊或游动孢子通过风雨进行重复侵染。多雨高湿,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土壤粘重,雨后易积水的麻地发病常较严重,麻田生长郁闭,通风不良也有利于发病。
二、防治措施
1)         栽培管理: 新栽麻地应选择排水良好和向阳的地块,开好排水沟,施足基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肥、钾肥,以提高麻苗的抗性。冬培时将病叶埋入土中,可使麻地土中的病菌死亡,对减轻头麻发病效果显著。
2)         药剂防治: 可用 64% 杀毒矾 M8 可湿性粉剂( 有效成分恶唑烷酮 8% 、代森锰锌 56% ) 500 - 600 倍液; 58% 瑞毒霉锰锌可湿性粉剂( 有效成份瑞毒霉 10% ,代森锰锌 48% ) 600 倍液; 25% 瑞毒霉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 90% 乙磷铝( 疫霜灵) 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 72. 2% 霜霉威丙酰胺水溶液( 普力克) 600 -800 倍液,喷药液量为 600 kg ~ 900 kg/hm2[5]。
--细菌性病害--
苎麻青枯病
苎麻青枯病是苎麻上的一种危险性病害,俗称“麻瘟”,长江流域以南苎麻产区均有发生,除为害苎麻外,还能侵害马铃薯、茄子、西瓜、芝麻等作物。
一、症状
发病初期,叶片下垂呈失水状,晚间恢复,2 d ~ 3 d 内整个麻蔸凋萎枯死。地下茎、地上茎、根的木质部呈褐色,并有浅灰色粘稠状的菌浓溢出。
1、 病原苎麻青枯病病原菌为青枯假单胞杆菌 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 E. F. Smith) Smith 生化型Ⅱ
小种 1,属假单胞杆菌科,假单胞杆菌属。菌体单生,杆状,两端圆,有 1 - 3 根单极生鞭毛,无荚膜; 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 严格好气性。在 PDA 培养基上菌落光滑,乳白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无绿色荧光色素,6 -7d 后菌落转为褐色,失去致病力。糖酵解产酸,但不产气,能使硝酸盐还原; 对亚硝酸钾不起作用,不产生硫化氢,不产生吲哚,不能水解淀粉; 可液化明胶。光氧化氢酶反应阳性。
2、发病规律病菌在土壤和病株残体内越冬,一般可存活数年。翌年病菌从植株的地下茎和根的伤口侵入,进入维管束内增殖蔓延。病菌借雨水、灌溉水传播。采用病麻蔸进行无性繁殖是该病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高温多湿利于发病。土壤潮湿,土温 30 ℃ ~ 35 ℃最适宜病菌活动。在连续降雨后转晴,气温急骤上升时,病害极易发生。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地下部损伤等均有利于发病。
二、 防治措施
1)         病区的种苗、种根及病土等严禁外传,病麻需就地脱胶加工后才可外调。
2)         新扩麻地要严格挑选无病种根、种苗。
3)         重病地改种禾本科、豆科等作物 3 ~ 4 年或换种抗病高产品种。
4)         麻地发现病蔸立即挖掉烧毁。病穴灌注 20 % 石灰水或撒施石灰粉消毒或喷施 0. 2 ~ 0. 3 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喷药量为 600 kg ~ 900 kg/hm2; 或用春雷霉素、农用链霉素等 800 
kg~ 1 000kg/hm2 灌根,药液量为 900 kg ~ 1125 kg/hm2。
--线虫病害--
苎麻根腐线虫病
苎麻根腐线虫病是苎麻生产上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全国各麻区均有分布,尤其长江流域和滨湖地区更重。种植 3 年以上麻园普遍发病。中等发病麻园一般减产 20% - 30% ,重病麻园几乎绝收,甚至毁园改种其它作物。该线虫除为害苎麻外,还为害蚕豆、黄豆、四季豆、马铃薯、红薯、洋
葱、莴苣、菊芋、芹菜、牵牛花、亚麻、花生、甘蓝、花椰菜、豌豆、雪豆、蜜桔、桃树、苹果、梨、杏、草莓、酸橙等许多植物。
一、症状
该病危害苎麻地下茎、根等部位。发病初期,病斑为不规则黑褐色针状小斑点,稍凹陷。撕去韧皮部,木质部未发生病变,后逐渐扩大为黑褐色大病斑。向内一直侵及根茎的木质部,变成黑褐色海绵状朽腐,质地松软,用手触之即散。被害麻蔸地上部分株少,麻株矮小、纤细、长势弱、叶片发黄,干旱时叶片易凋萎。外观似缺肥症状。严重时可使整株麻枯死。
1、 病原苎麻根腐线虫病病原为咖啡短体线虫 Pratylenchus coffeae 和穿刺短体线虫 P. penetrans。属垫刃目,垫刃科,短体亚科、短体属。雌雄同型,虫体细长,450μm - 700μm。阴门开口位于虫体长的 76% - 83% 。口针长 15μm - 18μm。口针基部球圆形,唇区低,似梯状,前缘平或略圆。侧线 4 条; 唇环数 2 个,唇区低平,不缢缩,口针强壮,基部球圆形; 中食道球圆形,食道腺呈长叶状,覆盖于肠腹、侧面,其长度是体宽的 2 -3 倍; 排泄孔在神经环附近; 单卵巢,卵母细胞单行排列,受精囊卵圆形; 尾端宽圆或平截,有缺刻。雄虫与雌虫形态相似,交合刺弓状,纤细。交合伞包裹尾端。
2、发病规律种蔸和土壤带虫是本病初侵染的主要虫源。随着麻龄的延长,苎麻根腐线虫病有加重的趋
势。土质疏松、施土杂肥多的麻地发病也重。土中病源线虫可通过麻蔸表皮细胞侵入麻蔸组织,大部分线虫是在麻蔸内完成其生活史。苎麻根腐线虫在土中的移动距离有限,通过带病种蔸、土杂肥、流水及农事操作进行远距离传播。
二、防治措施
1)         选用抗病品种,选用优质高产抗性的苎麻品种华苎四号和中苎二号。
2)         有条件的老麻园实行与水稻轮作,可以基本上消灭虫源。无条件与水稻轮作的,可与甘蔗、玉米、高粱等禾本科作物轮作; 或者在旱季进行深翻晒土,减少线虫数量。
3)         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及时中耕除草。
4)         施用腐熟的肥料。
5)         麻蔸处理: 栽麻时用 45 ℃ ~ 46 ℃温水或 1. 5 % 二硫氰基甲烷可湿性粉剂 1∶ 100 倍液浸麻蔸 15 min ~ 20 min,能杀死 90 % 以上的病原线虫。
6)         药剂防治: 在每年 4 月上、中旬或土温稳定在 15 ℃ 左右时,用 10 % 克线丹颗粒剂 30 kg/ hm2,或用 10 % 噻唑磷颗粒剂 30 kg/hm2,或用 5 % 丁硫克百威颗粒剂 90 kg/hm2。施用前将各药与适量的细砂土或泥灰混匀后,撒施于土表。施药后随即用齿耙或锄头松动表土层,并促使药剂混入土层内。每年施药一次。
--病毒性病害--
苎麻花叶病
苎麻花叶病在我国各麻区均有发生,尤其长江流域麻区为害较重。病蔸一般减产 10% -30% ,重者损失达 60% 以上,是当前影响苎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病害。
一、症状
感病麻株生长发育不良,上部嫩叶初呈相间褪绿,继而产生黄绿斑驳花叶,重者现疱斑。或在麻株中、上部的叶片产生皱缩畸形,变窄变小,叶缘上卷,出现不规则黄色小斑和绿色疱斑。有时可见到茎上部幼嫩叶片的叶脉变曲和沿脉变黄,甚至整片叶发黄,重者叶脉坏死和植株死亡。
1、 病原病毒性病害,病原尚未明确。
2、发病规律苎麻花叶病与气候条件、带病无性繁殖材料、传毒媒介( 花叶蝉和烟粉虱) 以及栽培管理有密切关系。当春秋两季气温在 20 ℃ ~ 28 ℃时常有利本病发生。带病繁殖材料和传毒媒介可使本病流行加快、加重。排水不良、偏施氮肥、耕作粗放和杂草丛生麻园也易发病。但是,花叶病不能通过土壤、种子传病。
二、防治措施
1)         选用抗病品种,选用中苎一号、华苎四号、川苎 12 号等高产优质抗性品种
2)         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
3)         采用无病种根、分株、嫩梢等繁殖材料或采用种子繁殖方法。
从 5 ~ 8 月份花叶蝉若虫盛发初期,用 20 % 啶虫脒微乳油 3 000 倍液,或 10 %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1500 倍液,或 35 % 叶蝉散 800 倍液,喷药量为 600kg ~ 900kg/hm2,每隔 20 d 左右喷药一次,控制传毒媒介昆虫。

摘自:中国知网

 投稿邮箱:nongfenxiang520@163.com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