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分享

山茶医疗所

作物病害 . 提交人:Harvey
  • 2016.10.25
  • 1700次阅读


看看你的山茶是不是也有这些症状,或者说你的山茶已经出现这些症状,这里就有你的茶花的解决方法,怎样让你美丽的山茶花不要生病,就来这里看看吧。

(1)山茶炭疽病


山茶炭疽病是山茶主要病害之一。植株发病后,轻的产生叶斑,影响观赏,重的导致落花、落叶,直接妨碍生长。
  1、发生特点。该病以分生孢子盘或菌丝体在病叶上越冬,一般于6月初开始发病,7—8月进入发病盛期,分生孢子借助雨滴、气流传播,经伤口、自然孔口或直接侵入。病害的发生发展以温度影响最重。初始发病的温度在18—20℃,最适温度为25—28℃,遇上梅雨期或夏秋间降雨量大,空气湿度偏高,则很快蔓延。
  2、危害症状。该病危害叶片及新梢,但在老叶上发生居多。叶片受害开始时在叶缘部位产生淡褐色小斑点,并逐渐扩大,颜色变为赤褐色至褐色,后期成灰白色。病斑中部稍下陷,边缘微隆起,最后病斑上轮生或散生黑色小粒点,在潮湿情况下,小粒点上产生淡红色粘液。
  3、防治措施。清除病叶,剪去病梢,并集中烧毁。栽植时适当稀植,要求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pH值5.0—6.5的沙壤土。养护时避免伤害叶片,减少强光照射,防止日灼。发病初期喷洒1:1:240倍波尔多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防治,每10—15天喷1次,连喷2—3次。对大型植株上的溃疡斑则需刮除,并涂以石硫合剂药液。

(2)茶花饼病


      1、症状。又称疱状叶枯病、叶肿病,是嫩芽和叶上重要病害,分布全国各地。主要为害嫩叶、嫩茎、新梢、花蕾、果实和叶柄。嫩叶染病初现淡黄至红棕色半透明小斑点,后扩展成直径0.3~1.25cm圆形斑,病斑正面凹陷,浅黄褐色至暗红色,背面凸起,呈馒头状疱斑,其上具灰白色或粉红色至灰色粉末状物,后期粉末消失,凸起部分萎缩形成褐色枯斑,四周边缘具一灰白色圈,似饼状,故称茶饼病。发病重时一叶上有几个或几十个明显的病斑,后于枯或形成溃疡。叶片中脉染病病叶多扭曲或畸形,对折或呈不规则卷拢。叶柄、嫩茎染病肿胀并扭曲,严重的病部以上的新梢枯死或折断. 影响观赏。

       2、病原。病斑上的白粉状物是该菌的子实层,由很多个担子聚集形成。担子圆筒形至棍棒形,基部较细,顶端略圆,单胞,大小49~150×3.5~6 (μm),担子顶端具小梗2~4个,每个小梗上生担孢子1个。担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大小9~16×3~6(μm),发芽前产生中隔,变为双胞,发芽时每胞各生1芽管,侵入寄主。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体在病叶活体上越冬或越夏,翌春5月上旬或秋天,均温 15~20℃,相对湿度高于80%,即形成担孢子。担孢子借风传播到嫩叶或新梢上,遇有水滴时,开始萌发,侵入后经3~18天潜育,形成新病斑,然后其上长出子实层。担孢子成熟后又飞散,进行多次再侵染。全国各地发病时间不同,华东、华南3~5月、9~10月发生,西南7~11月发生,海南2月及9月以后至翌年1月发生。夏季该菌在山茶花上越夏。担孢子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 2小时开始萌发,24小时萌发率高达70%~80%,萌发的担孢子产生2个芽管,从孢子两侧伸出,芽管直接从寄主表皮细胞侵入。气温18~20℃,相对湿度80%。95%,潜育期10~13天,20~23℃为8~10天。显症后4~6天开始产生孢子,完成一个侵染过程历时12~19天。在四川,每年再侵染可发生7~8次,贵州可发生15次。气温31℃以上,连续光照4小时,担孢子生长发育受抑制,病害停滞下来。日照少,结露持续时间长,雾多,湿度大易发病。偏施、过施氮肥,修剪过厦,管理粗放,杂草多发病重。

  4、防治方法。(1)进行检疫。从病区调进的苗木必须进行严格检疫,发现病苗马上处理,防止该病传播,扩展。(2)提倡施用保得生物肥或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施磷钾严,增强树势。(3)精心养护,适时修剪和台刈,使新梢抽出期避开发病盛期,减少染病机会。(4)加强预测预报及时施药防病。此病流行期间,若连续5天中有3天上午日均日照时数≤3,小心:或5天日降雨量2.5~5mm以上时,应马上喷洒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或75%十三吗啉乳油 3500倍液,20%萎锈灵乳油10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乳剂800倍液。三唑酮有效期长,发病期用药1次即可,其他杀菌剂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此外也可喷洒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或20%龙克菌悬浮剂500倍液、0.3%的96%硫酸铜液或0.6%~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

3、灰斑病


       1、症状。山茶花叶片染病常产生有限病斑和无限病斑两种类型。无限病斑型 多发生在叶尖或叶缘。初生黑褐色小点,后病斑向健部呈扇状扩展,暗红褐色,边缘不明显或无,其外缘呈墨绿色浸蚀状,原侵入点逐渐坏死,污焦褐色,其上也可形成黑色小粒点,略凸起。病斑较大,常占叶面的1/4~1/2以上,黑点比有限病斑型小。有限病斑型 初在叶上生黑褐色小点,扩展后略凹陷,灰褐色至灰白色,叶背面茶褐色,多为不规则形斑,病健分界明显。病斑外缘围以深褐色线,大小0.1~2×0.1~1(cm),当直径大于0.1厘米时,即产生1~2个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盘,略突起,后随病斑扩大逐渐增多,分散,较均匀,有时也可排列成环状。成熟时顶端先破裂,分泌出污白色胶质物,常融合成片。

  2、病原。茶褐斑拟盘多毛孢。分生孢子盘垫状或盘形,黑褐色,大小77.5—250μm。分生孢子梗丝状,大小7.5~20×2~2.5(μm)。分生孢子纺锤形,具隔膜4个。幼嫩时无色,成熟后中部3个细胞茶褐色,基胞常较顶胞大。分生孢子大小17.5~30× 5~7.3(μm),有色细胞区长10.5~15μm,顶端孢子无色,有纤毛,长7.5~32.5μm,1根纤毛的居多,个别有2或3根,3根纤毛者先端再行 1次分叉。此外基胞也有1柄,针状,长5~7.5μm。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以菌丝和分生孢子盘在病部和病残体上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从伤口或衰弱组织侵入。病菌生长、分生孢子萌发适温20~25℃,孢子形成需要光照。25℃,潜育期3~8天。山茶花抽嫩时,遇2天以上降雨,病情发生严重。花蕾发病多在孕蕾时已被侵染:高温、高湿、通风不良发病重;近年茶花从南方一批批调至北方,常在棚室内或花卉市场扩展蔓延。

  4、防治方法。(1)搞好产地防治,避免随茶花调运传到各地。(2)发现病叶及时摘除,集中烧毁。以减少传染源;(3)发病初期喷洒96%的硫酸铜1000倍液或1:1:200倍式波尔多液、27%铜高尚悬浮剂或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40%克百菌悬浮剂400倍液、50%施保功或使百克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叶片上有少量病斑时,可把医用达克宁软膏涂在病部,效果明显。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